从接触播放器那天起,冯鑫就对此做了透彻的研究,他把放大镜、显微镜甚至望远镜悉数用上,在暴风影音的内核里找到了三个流淌着的基因:客户端、播放和视频。对此,挨个解剖分析,希望能找到哪怕一个盈利的分子,把它剥离出来悉心培育。 客户端本身已被市场证明没有任何盈利机会,也不能有任何盈利机会。即时通讯领域的QQ、MSN免费,安全领域的360杀毒免费,下载领域的迅雷免费,输入法领域的搜狗免费,浏览器领域的遨游免费……这的确是一个客户端全免费的互联网时代,单纯靠客户端赚钱,已然成梦。再看播放功能,像暴风影音这种基于客户端的本地播放功能暂时实在看不到盈利的机会。 视频呢?也只剩视频机会尚存,前提是网络视频。 冯鑫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暴风早在2006年就开始研发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视频产品。这一年,被视为“中国网络视频元年”。当时,国内网络视频还没有今天这么火爆。 这一年前后,网络视频行业发生了几件大事:网络巨头Google斥资16.5亿美元收购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美国新闻集团5.8亿美元收购Intermix Media公司,从而将MySpace收入囊中;Sony公司6500万美元收购视频分享网站GrouPer;国内的优酷网融资1200万美元,其CEO古永锵誓要打造“中国第一视频网站”。国内外视频分享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由此看来,冯鑫领导的暴风转型,应该说商业嗅觉敏锐,脚步紧跟时代步伐。可是,暴风真正推出网络视频产品—暴风盒子,却是在三年之后的2009年4月。套用一句俗话—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而言,P2P技术的研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作为技术研发型互联网公司的暴风却用了三倍于此的时间。除了技术研发型公司对技术产品的要求更加苛刻之外,冯鑫对《中国企业家》坦言,自己的用人策略出了问题。冯属于非技术出身的互联网公司领导者,对于技术产品的研发团队,只要是他看中的人,就会充分信任并放权。过于宽松的管理方式,导致前后两次P2P技术的研发失败,而且这种失败非修修补补可以挽回,只能推倒重来。待到第三次的研发成果出炉,已是2009年。此时的网络视频领域,早已群雄割据,战火四起。 后来者居上的故事,在互联网领域不胜枚举。后来者居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前人投入大把时间和资金把市场烘热,后来者刚好拍马赶上;二是后来者能够厚积薄发祭出杀手锏,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暴风去年4月才试探性入场,连冯鑫自己都承认,“的确是有些晚了”。暴风有什么杀手锏能确保自己赶到早集呢? 冯鑫的答案是,暴风在第三次研发P2P技术的同时,展开了高清技术的研发,一是弥补P2P晚产损失的时间成本,二是为暴风网络视频产品赢得技术领先窗口期。这个杀手锏就是720P的高清技术。此技术实现了1M带宽环境下流畅播放720P,2M带宽下流畅播放1080P的高清视频功能,冯鑫把此项技术命名为“真高清”视频。而目前的网络视频所谓的高清,只是180P(相当于VCD效果)和320P(相当于DVD效果)。 冯鑫认为,此技术让所有网络视频公司都望尘莫及,至少一年内不会有对手,未来这一年就是暴风的技术领先窗口期。 720P高清技术虽为暴风杀手锏,却也有诸多瓶颈。一,数量不足,只有少部分新近几年的影视剧才有720P的片源;二,把这些720P的影视剧制作成可供网民在线观看的视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三,720P和320P的效果,只有用大屏幕观看才可明辨区别,用笔记本电脑观看区别并不明显。这些,令720P高清技术的作用在实战中打了折扣。毕竟,目前来看,视频内容的丰富度才是视频网站吸引网民的第一因素。 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720P高清技术所针对的正是影视剧视频,而非网民自己制作并上传的视频。 网络视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民自己制作并上传的分享类视频,一种是正版的影视剧视频。前者以美国的YouTube为首,后者以美国的Hulu为首。就目前来看,YouTube可能赢得用户,但只有Hulu才能赢得客户。Hulu的贴片广告价格几乎达到YouTube同类广告的两倍价格,售卖程度也远高于后者。所以,Hulu的受欢迎程度有取代前者之势。国内模仿YouTube的典型当属土豆网,与Hulu模式相近的则包括PPLive、PPS,以及百度推出的奇艺网,暴风亦属后者。两者属性兼有的包括优酷、酷六等所谓的视频门户们。 国内视频网站的事实也证明了YouTube模式“赔本赚吆喝”的尴尬,高点击率给视频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一旦谈到盈利问题就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盈利问题涉及的本质是商业模式。 话题回到暴风,作为后来者,冯鑫选择了Hulu模式作为暴风的商业模式,避开了与之前占据领先地位的优酷们的正面竞争。而且,杀手锏720P高清技术似乎也能派上大用场。至于实战结果如何,也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