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英镑! 英超豪门利物浦上周又被卖了。 英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利物浦球队以3亿英镑的价格被新英格兰体育风险投资公司(NESV)正式接手。 在原美国老板乔治。吉列特(George Gillett)和汤姆。希克斯(Tom Hicks)3年的“糟糕”运作中,不仅使球队排名下滑至降级边缘而且还欠下了苏格兰银行2.28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3.8亿元)的巨债,这还不包括每月需要偿还的超过1000万英镑的利息。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18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7次英格兰联赛杯冠军,5次欧洲冠军联赛冠军的百年名队,利物浦不愁买家。 从今年4月份放出出售消息开始,球队就引来了前赴后继的预购者,其中也不乏许多华人面孔。 “抢购”的华人面孔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利物浦易主倒计时开始。 如果在10月6日仍无法还清债务,利物浦球队将面临着两难选择。 要么被最大债主苏格兰银行接管,由债主变成老板,要么由英超联盟托管,被扣除9分,新赛季重返英超四强愿望基本化为泡影。 当然,还有第三条路就是在债务到期前找到新的买家,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 第一个披挂上阵的是朱骏,第九城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申花俱乐部投资人,开价8亿英镑(约合人民币84.234亿元)。 英国《独立报》5月11日首次披露了这个消息,并引起国内外媒体的跟踪报道。 对此,朱骏第一时间的回应是:“的确有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商业企划案。”不过,对于结果他表示,只能套用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 报道一出,就有业内人士分析因为九城公司痛失《魔兽世界》的运营服务,2009年第四季度公司净营收为2140万元,环比下滑16.1%;较去年同期4.051亿元下滑94.7%。净亏损高达2.011亿元。 而朱骏本人也在2009年跌出了入门级10亿元人民币的胡润榜。 80多亿元的资金从何而来? 朱骏坦言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不过他提出了一个融资、大资本运作的概念。按他的话说,“我干嘛要全自己掏,只需要知道谁有钱,会帮助你掏钱完成这个投资案即可,这就叫大资本运作概念。” 不过,显然已经被逼上梁山的利物浦球队,对这个融资的概念不感兴趣。 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被委托全权负责处理交易的利物浦新主席马丁·布劳顿(Martin Broughton)表示,利物浦需要一个能花得起“真金白银”的新东家,要有现成的、有效的财务计划,而不是靠贷款等方式,为球队带来新的债务。 于是,曾经收购了NBA骑士队的华人富商黄建华成为了来势汹汹的第二位华人买家,不过这次他的出价是4.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7.382亿元)。 据英国《泰晤士报》分析,黄建华的这笔钱是专款专用:其中3亿英镑用来偿还债务,1亿英镑用来翻新球场,另外5000万英镑用来购买外援球员。 虽然黄建华希望“速战速决”,能让球队在夏天就能得到资金支持,并承诺接手已经停滞了三年的利物浦新球场——斯坦利公园球场的建设。 但是他的开价不仅要比朱骏的8亿英镑低的多,同时也远远低于了利物浦现任两位美国老板吉列特和希克斯的心理预期——6亿英镑。 正当收购再次陷入僵局之时,第三位华人——被称为“股王”的新加坡富商林荣福(Peter Lim)给出了3亿6千万英镑的价格。 林荣福以股票投资起家,在今年3月《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林荣福排名第655位,净资产达到了15亿美元。 林荣福声明,他将会还清苏格兰银行和美联银行的2亿多英镑的债务和其他价值总和6千万英镑的债务,并为球队注入4000万英镑的运营资本,并强调全部以现金方式支付。 不过最终,对收购“信心满满”的林荣福,在利物浦被新英格兰体育风险投资公司(NESV)正式接手的前一天撤回了收购利物浦俱乐部的申请。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林荣福说:“在我看来,利物浦董事会希望把俱乐部卖给NESV公司,并不考虑来自其他任何一方的求购意愿,无论他们出价多少。” 收购背后的推手 随10月15日NESV正式入主利物浦,一场历时数月的“红军”抢夺战告一段落。 为何这么多中国面孔去追求一家英超俱乐部? 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众老板口中所说的对体育、足球的热爱,英超背后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借英超之名的炒作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据8月17日英超联盟官方网站的预测,得益于新的海外电视转播合同,在未来3年时间里,英超联赛将获得37.2亿英镑的收入,新赛季英超这块金字招牌的商业价值将急速增长到12.4亿英镑。 而各家英超俱乐部的商业价值也将因为大量的曝光而不断升值。其中亚洲地区球迷激增、使地区转播权之争愈发火爆也是转播收入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析师阿兰·斯威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英超是世界上最具有商业投资价值的联赛,“2004-2005赛季英超20家俱乐部的收入达到了13亿5千万英镑,排在第二的意甲只有9亿英镑。” 同时,斯威策表示与西甲和意甲等不同,英超的体制客观上为国外资本、商人收购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为英超的多家俱乐部都通过发行股票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购买者可以通过对股票的购买获得球队。 相比之下,西班牙的几大豪门都是会员制,俱乐部的所有权在会员手中,这也给潜在的收购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另外,意甲虽然有几家球队上市,但是大部分球队都被意大利本土的强势家族或是企业控制,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把球队卖掉。 如此看来,英超就成为了外资眼中抢手的“香饽饽”。 而亚洲富豪对英超的追捧,除了有割舍不断的“英超情结”外,曾在2009年10月完成对英超伯明翰球队收购的香港富豪杨嘉诚曾经说过:“16岁时我在英国打工,当时连一张球票都买不起。现在能买下一支英超球队是我毕生的梦想。”由参与收购英超而带来的国内外巨大关注也不容小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颜强认为,在利物浦主席布劳顿已经解释说,黄建华只是“有意的谈判对象之一”后,《泰晤士报》仍以“独家新闻”的方式接连发了四篇稿子,介绍从黄建华其人开始关于收购的各种情况。 颜强认为所有这些传言都和一家伦敦的公关公司提供的信息有关,“不是平地一声雷的内幕曝光”而是有组织有步骤地新闻传播。 相比之下,《独立报》分析关于朱骏的收购消息,消息源其实都是出自上海本地,有“出口转内销”的嫌疑。 同时,《独立报》也指出,当时正在为球队寻找新买家的利物浦俱乐部主席布劳顿也难逃“哄抬物价”的猜测。 据近年英超最富盛名的“收购专家”大卫·比克分析,对于一支负债2亿多英镑,无缘下赛季欧冠的球队而言“目前的利物浦球队市值不会超过3亿英镑,因为他们只有4万人座位的球场容量,和奖金不过几十万的欧联杯比赛。” 所以,当时布劳顿显然是想向那些还在犹豫的潜在买家透露,“8亿英镑一样有人出得起”的这样一个信息。而且自从金融危机以后,“来自中国的买家”这个短语本身就具有某种颇为可信的暗示:他们出得起任何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最终没有发生任何交易,但“收购英超”与“中国买家”一起,在各自的舆论领域,已经联手操作了一桩成功的相互“财富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