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社会 科技与数码体育与娱乐 汽车与房产 时尚与健康 游戏与趣闻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尊米首页 > 米友关注 > 体育与娱乐 >

“让球风波”持续发酵 引发“全民”大讨论

时间:2012-08-03 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距国际羽联宣布取消包括中国女双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内的8名运动员参赛资格已一天多,但“让球风波”仍在发酵。当事人于洋、王晓理首先在微博上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炮轰赛制不合理。

距离国际羽联宣布取消包括中国女双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内的8名运动员参赛资格已有一天多,但“让球风波”仍在持续发酵。

当事人于洋、王晓理首先在微博上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炮轰赛制不合理。但她们在随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未全力出战,要向所有的球迷朋友们道歉。

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继1日公开表示道歉后,2日又通过微博表示:“等比赛结束我会择机把过程分析给大家听。”

两名涉事中国运动员的家属也现身媒体,回应此事。于洋的父母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女儿早日回到自己身边。“不管别人怎么说,她都是我最爱的女儿。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身后。” 

王晓理的家人表示,即便不是世界排名第一,即便没有获得世界冠军,孩子依然是他们的骄傲。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球事件”在中国国内舆论引发重大反响。媒体、名人和众多普通网民,纷纷对奥运精神、羽联赛制以及“以退为进”战略等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经过一天多时间的“发酵”后,中国国内舆论也逐渐趋于理性。同情运动员的声音增多。在网络上,网友对“让球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网友“穿着马褂儿看球儿”表示,“为避免提前相遇而故意输球,战术可以理解,但的确有失体育精神!”网友“瞿丽霞”则认为,“国际羽联的处罚,最后由运动员付出运动生涯的惨重代价!中国体育应该反思。”另有网友指出,“不能责怪运动员,她们只是被动执行者,甚至不能只由她们买单,不公!”

多家中国报纸都在其奥运版的显着位置报道了“让球事件”。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认为,国际羽联不能将新规则的不智之处作为惩处运动员的理由。该报认为,体育道德的追求也有理想化成分,难能脱离现实。矛盾各方位置不同,都有道理,只能不断调整,而非在一次大赛时就能达到完全统一。

新华社在就此事发表了多篇评论后,2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沉重的罚单:羽毛球的自省与奋起》的文章,称沉重的罚单催人警醒,有太多东西值得探究。文章认为,不赢却可得利,说明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新赛制存在漏洞。但文章同时也指出,利用规则的漏洞并不鲜见,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体育精神。

中国各地的都市报,也均对此事高度关注。《新京报》2日发表社论指出,从此事所激起的舆论争议来看,如何让一些民众、运动员、教练员,消解“金牌至上”情结,放弃对消极比赛正当性的认同,要做的事并不轻松。上海的《东方早报》认为,纷繁复杂的现代体育世界中,要保持高尚绝非容易的事,时时念及体育精神由此更显必要,正所谓“求乎其上,得乎其中”。而如果总是以底线标准要求自己,体育精神的丧失就只是时间问题。

《环球时报》则认为,中国舆论不应给羽毛球队过大压力,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这件事好了。他们对奖牌的态度说到底是我们给他们的。

一些媒体人和网络名人也通过发帖、微博等方式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镜头前表示:“没有人认为消极比赛是对的,但需要思考的是什么使我们消极比赛。”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称,“我一开始生他们的气,但接下来就有点恻隐同情。想对羽毛球队说一句:别背包袱,放松些。也想对国人说同样这句话。这件事扯不上太多‘精神’。”

羽毛球世界冠军叶钊颖表示,“我觉得这件事的源头应该是规则,这种规则必然导致这种结果,相信有着同样赛制的其他项目也经常发生,体育就是这样有了选择权,它就会打折扣。”

原知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则认为,在这样的事件上,出现不同的观点很正常;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和态度,才是不正常的。另外,即便是有个是非对错,也没有高低贵贱正义反动之分。这说到底,无非就是个体育事件。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内容关键词:让球风波,全民讨论


发布者资料
汪玲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2-12-13 08:12
推荐域名资讯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