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假新闻为何能够大行其道 朱光兵对媒体界丑闻的曝光,自是引起网友们的愤慨与无奈,但也有自称新闻人的网友跟帖表示不以为然:“现在假新闻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朱光兵和我们一样,也就是混碗饭吃,不必如此良心不安。”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为什么一些接受过系统的新闻学教育、熟知新闻工作基本规范的媒体工作者,也选择了以造假来欺骗读者? 有专家表示,假新闻的“泛滥”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关键还是造假的成本太低,获利丰厚,足以让很多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 专家表示,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社会新闻稿件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确实有一些新闻工作者在私利的诱惑下,渐渐不再满足于靠辛勤发掘新闻线索、排除种种困难采访写作稿件获取利益,而转向制造新闻事件、捏造新闻事实等相对“轻松容易”的方式。正如朱光兵所说,“涉及敏感话题的不编,批评报道也不编,但表扬稿可以随便写。” 摸着了规律,记者造假的风险性便相对减小许多,同时,基于报社里有效管理和约束的缺乏,以及编辑对记者的“信任”、袒护,这些造假者的稿件就能轻易通过审查得以发表。 虽然此前曝出的“纸包子事件”等令整个新闻行业蒙羞的假新闻,涉事人员都受到应有的惩处,但是社会新闻造假之风并未因此刹住。凭着假新闻,朱光兵一度圆了记者梦。更有一些捏造的新闻,由于手法“高明”,甚至能为其作者带来奖项与荣誉。造假的低成本、高收益由此可见一斑。 思考:如何让假新闻绝迹 在新闻法久唤不出的今天,假新闻的泛滥,也是依赖于媒体在报道的监管和稿件的审核上存在的诸多漏洞。要让假新闻真正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必须对把关制度的补漏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 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稿的数量和分量而投机取巧,剑走偏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积累采访写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使新闻纪律不至于成为一纸空谈。 此外,媒体界有必要加大对假新闻的处罚力度,采用公开批评、终身禁业等重罚措施,加大假新闻的过错成本,促使部分责任心缺失的新闻工作者认真对待新闻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米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