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今年7月,“.中国”正式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之后,全球华语网民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使用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中文母语来开启上网之路,直接使用繁体或简体的“.中国”域名访问互联网。 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宣布,由其代表中国提交的简、繁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已通过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的快速通道评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齐麟表示,预计到今年7月“.中国”正式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之后,全球华语网民就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使用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中文母语来开启上网之路,直接使用繁体或简体的“.中国”域名访问互联网。 两大突破 繁简字体、“.”和“。”实现等效访问 2009年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向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递交了“.中国”域名国际申请。2010年4月22日,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理事会通过最新决议,批准了中国的申请。 齐麟表示,“.中国”域名将进入“技术部署期”,预计未来数月内,全球华语网民在世界任何角落将可使用纯中文域名后缀访问互联网。为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将联合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做好“.中国”域名用户的解析开通配置工作。 繁简体“.中国”域名同时通过评审,意味着全球华人根据语言习惯在各大浏览器地址栏不论输入繁体的“北京大學.中國”,还是简体的“北京大学.中国”,都可准确进入北京大学网站。 互联网专家表示,由于语言体系的不同,中文繁简体同时使用的实际情况最初很难得到评审机构的理解,在技术统一性上也存在着问题,一度面临繁简体“.中国”只能申请其一的境地。 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技术专家以及中国互联网社群的积极努力,最终消除了评审机构的疑虑,实现了繁简体“.中国”同时通过评审。这将大大方便广大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互联网用户。 由于英文字符“.”和中文句号“。”完全等效,亿万网民在地址栏直接输入“教育部。中国”或“教育部.中国”效果相同,都能准确直达教育部网站。这意味着广大网民可随时从聊天、搜索等中文输入状态,打开地址栏输入网站的“。中国”域名进行访问。 更重要的是,“.中国”域名和此前的英文域名一样,可以承载种类繁多的互联网应用,尤其是类似“张三@互联网中心.中国”的纯中文形式的邮箱地址,将极大地便利我们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和传递信息。 十年艰辛 英文之外首个“域名语言”,改写互联网规则 早在199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开始了中国域名的研究,并先后在该领域完成两项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解决了域名编码中异体字、变体字的统一以及汉字的繁简等效互通。 围绕纯中文全球顶级域名的技术研究和国际申请工作前后历经10年之久。 在“.中国“之前,互联网顶级域名体系只支持包括26个英文字母、连字符和阿拉伯数字0至9在内的37个字符。随着繁简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同时通过评审,诞生于1983年的域名系统在被英语语种独霸27年之后,终于正式迎来了以中文为代表的多语种域名时代,互联网应用上的最后一座“英文堡垒”也被攻破。 前景广阔 上海世博会网站启用“.中国”域名 为方便全球华人使用中文通过互联网了解上海世博会最新动态,上海世博会在使用expo2010.cn的同时,也启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域名。“上海世博会。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华语网民了解世博的窗口,同时也为上海世博打上了中国烙印。 齐麟介绍,截至目前,超过90%的国家部委、省级政府机构;超过95%的媒体新闻网站;超过90%的全国“211”重点大学;超过五成的中国百强企业及超过四成的中国500强企业都已经陆续开通“.中国”域名。 据了解,为了在当前阶段最大限度保护潜在域名注册人的权益,现行的中文域名注册政策为:申请“中文.CN”的用户可自动获得对应的“中文.中国”繁简体域名。 对于网民来说,“.中国”域名全球启用能带来诸多的便利: 一是记忆简单。调查显示,超过90%的公众认为“.中国”域名更易于记忆和使用。如能准确拼写“Microsoft”英文单词的人并不多,但“微软”二字却是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二是使用方便。在地址栏输入,不需要切换输入法,英文字符“.”和中文句号“。”等效,繁、简体等效; 三是承载品牌。大多数中国人能记住的是企业的中文名称(尤其是知名企业)而非对应的英文译名。“.中国”域名的全中文表现形式,将破解仅能以英文域名登录的难题。同时,企业中文品牌可通过“.中国”域名在全球互联网广泛传承。 链接 “.中国”域名:特指以中文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结尾的域名。 与.CN结尾的英文域名一样,“.中国”域名是我国域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清华大学可以注册形式为“清华大学.中国”的纯中文域名,而网民则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清华大学。中国”直达访问清华大学网站。 责任编辑: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