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简介 姓名:张欣 60年代在北京出生,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先后在高盛集团(GoldenSachs)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TravelersGroup)任职,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 1994年和潘石屹(当时是北京房地产公司老总)结婚,1995年回到北京,和丈夫携手在建筑界打天下,成为SOHO中国联席总裁,2002年10月,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张欣-经历 张欣1965年出生于北京,1979年随父母定居香港。 张欣10多岁时留学英国,之后到美国华尔街工作,1990年代中期回国做高盛中国业务的首席代表,与潘石屹相识时,已经是年薪百万的女投行家。 潘张结婚后不久创立SOHO中国的前身红石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接下来的10年里,这两名“联合创始人”相互妥协、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和公司治理结构。 张欣-创业 1997年,刚刚开始创业的潘张二人曾为现代城和建外项目的开发模式发生严重分歧。青睐华尔街大资金整合开发的张欣费尽波折邀请一家国际投行进入,但经过两次漫长而失败的谈判,项目又回到了潘石屹零散开发、快进快出的模式。这件事让潘石屹对华尔街式的投融资模式感到失望。在两人磨合最为艰难的这两年,张欣曾多次拎箱子出走。 在确定是否拿下现代城地块时,张欣也曾召开董事会讨论,但最后因为一群人对地产行业不了解,还是由潘石屹“独裁”做出决定。“做生意不能看一群人说得怎么样,而要靠嗅觉,但这些往往说不出来。”潘石屹说。 在随后的SOHO现代城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市场推广中,张欣逐渐折服于潘石屹天生的敏锐商业嗅觉。张欣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公司中的定位。夫妻二人随后终于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对商业建筑的理解。 在早期的一篇文章《杂碎与牛排》中,潘石屹写道:西方的一切思维方式都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而潘石屹喜欢的老子则更追求自然、平衡、融合、天人合一、万物相通。这篇文章后来被视为潘石屹个人世界观的系统阐述。在建筑上,潘追求开放的街区,多功能的混合,甚至刻意追求“杂乱”的感觉。张欣后来也曾在潘石屹的博客中发表一篇文章《一个伟大城市的魅力》 ,她写道,包容、丰富、混合就应当是北京都市营造的特点,就应当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思想,就是这个伟大城市的个性。从那时开始,二人有了一个共通的清晰的建筑理念,那就是混合。 在2003年后,潘张二人的分工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对两人最准确定义应该是,张欣代表一个人的理性,潘石屹代表一个人的感性。”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介绍到,一切关系到资金的事情,比如销售、推广、谈判,都由潘石屹负责,而建筑设计、施工、内部管理,则交由张欣一手打理。斩获2002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艺术推动大奖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显示出张欣在当代建筑艺术方面的独特眼光。这对夫妻成为通过自己开创性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典型。 潘张默契领导之下的SOHO中国成为北京最大的地产开发商,其商业风格讲究快进快出,建筑风格则独特而融合,上市之后所披露的高达57%的利润率也表明了其在“秀外”的同时,内部财务表现同样优异。 2004年之后,由于对土地市场过分谨慎的判断,潘石屹错过了几次土地交易,之后在土地价格暴涨的三年里没有获得任何土地,来自资金和持续发展的压力严重影响着SOHO中国的前景。此时低调潜身多年的张欣恢复了华尔街投资家的本色,2007年初亲自启动SOHO中国的IPO之旅。在海外14天的路演里,张欣承担了比潘石屹更重要的角色,最终成功募集150多亿港币。上市后1个月内,SOHO连收“老冤家”任志强的两块北京黄金地段商业项目。在走入资本市场的SOHO中国里,长于执行并拥有天然海外投行背景的张欣,势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