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消息、浏览网站、通过业缘关系咨询朋友、看准了便下本金投资,不用坐班、没有同事……对于33岁的郝鹏来说,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炒的不是股票也不是房子,而是域名(互联网上企业或机构间相互联络的网络地址)。 域名就像文物,投资时纯看个人眼力,郝鹏这样为自己的投资品下定义。经历了跌宕起伏的10年后,郝鹏十分平静地说起了他的职业旅程。 用自己名字命名网站 11年前,刚毕业1年的郝鹏是一名IT从业者。每天与网络打交道的他,比谁都更多地接触域名。那时,他月收入3000元,算是高收入,便凭兴趣注册了第一个域名。“1000元可以买两年。”当时,他只是感到用名字来命名一个网站,是一件很帅的事。 同年年底,“business.com”这个域名在美国以750万美元成交,成为域名交易史上的一段奇谈。还有人说,在几年前,投资者一共花了60万美元买了china.com、hongkong.com和taiwan.com的域名。 这些故事刺激了一些人投身到这个在中国尚不成气象的行业,上至中国的省份县市,下至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以及数字英文,都被大规模注册。这些人中,就包含郝鹏。2000年时,域名的注册价格已降到五六十元应用一年。 2001年初,郝鹏卖出了第一个域名:gaofeng.com。五六十元的投资,卖了5000元,近百倍的利润,让郝鹏尝到了甜头。于是,他每月抽出一两千元注册域名。但他很快发现,并不是所有域名都能卖得又快又好,投资者必须要耐下心来,因为域名这个东西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别人并非必定要买这个域名不可。 2001年至2005年,全世界进入互联网的低迷时代,郝鹏只能勉强保持收支平衡,他坚持下来,只因为有个从他手里买下域名的人竟然是新浪的前副总裁。“我一下子就受到了鼓舞,这表明我的眼力得到了IT界名人的赞成。”他说。 讨厌被叫“玉米虫” 2005年,在中国低迷许久的互联网迎来了黄金年代,域名市场随即被带动。从此,郝鹏基本每年都可以赚20万元到30万元左右。2007年,郝鹏从原单位辞职,一心在家做域名投资。有时,一个域名就可为他带来六位数的收入,他甚至给自己规定,如果一个域名的纯收入不能达到四位数,那么他的投资是失败的。 说起自己投资过程中最遗憾的一个域名,莫过于2010年初投资的“feichengwurao.com”(非诚勿扰)。当时,郝鹏投资了一系列为婚庆网站打造的词语,包含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等。正巧,电影《非诚勿扰》作为贺岁片使得这个域名火了一把,因为担心这个词语的风行仅是一阵子,于是趁着电影的余热出手,价格仅是几千元。没过多久,某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红遍全国。紧接着,冯小刚要拍《非诚勿扰》的续集,“如果这个域名放到现在卖,六位数确定有了。”郝鹏有些懊悔自己的浮躁,但又不得不承认,即使下一次碰到类似的情况,他仍然会尽快出手。因为他并不能预知,过了这个“村”,下一个“店”在何方。 近几年,抢注事件频频产生,这使得郝鹏和他的同行们屡屡受到质疑。“其实先注先得和抢注之间的界限很含混。”有些人可以通过当下的热门、新鲜词汇和流行来断定接下来会火的域名,这个就是先到先得。但是,有一些新入行的人会铤而走险,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沿,通过注册名人姓名来获取收入。郝鹏始终规避“抢注”这样的事情,“我不爱听别人叫我们‘玉米虫’,我很抵触。”他盼望大家能将域名的买卖看得和买卖股票、房产一样正常。 责任编辑:晓楠 |